当前位置: 首页>>教育教学>>正文

我校举办“为应对新高考青年教师该做哪些准备”专题沙龙活动
2018-03-15 21:27 作者: 编辑:llxyfz    (点击: )

话题:为应对新高考,青年教师该做哪些准备

人员:张明亮 王培军 康彩云 王娟 张石棋

时间:20171218日星期一17:15-18:40

地点:吕梁学院附中综合楼王培军工作室

内容:(根据录音整理)

王培军:这回由康彩云拟定了话题——新高考即将来临,我们作为高中青年教师应该如何去做准备。新高考会涉及许许多多的内容,从整个教育制度的改革,到学校教学的改革,内容非常多。但是,咱们要把它集中到自己工作的范围内,这个范围就小了。我们关注的是学生走班,教师的分层教学,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还有一个咱们平常不太熟悉的职业生涯规划。然后呢,咱们还是先按照惯例,一个一个发言,中间可以讨论。但是主发言的就是主发言。那么,既然是康彩云拟定的题目,就由康彩云开始。

康彩云:受赵淑丽老师启发,想到了这个话题。我先说一下我的认识。

   第一,我们青年教师肩负着振兴我们学校,让学校变强变大的使命。所以呢,应该是要时时去关注形势的变化,重要的是要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观念,要不断的充实自己,让自己肩负起这种使命,以谦逊的姿态去对人对事,要让自己找准定位,让自己有这种使命感、责任感。

   第二,新的高考实行走班和分层教学的模式。所以呢,还是要真正的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的作用,还是引导学生去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咱结合实际去看,高中的学生只有自己动起来了,自己知道要学了,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的。靠老师逼住学的话……老师只是一个引导。

   第三,就是我对学科教学上的想法。我了解到山西的新高考方案,四月份考一次,六月份考一次。四月份是考其他几门,语文和数学是放在六月份考。是这样子了不?

张明亮:基本上是这样子的。

康彩云:如果是这样子的话,把其他几门放四月份考,六月份考语、数,间隔的是两个月。那前面要考的那些科目学生肯定会压住去学,为了考试嘛!学生一定会为了考试,先集中压住去抓那几门。剩下两个月可能才会去突击,突击这个语文和数学。可是,语文呢,它又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所以我的一个认识就是从高一开始,就让学生动起来。那就是要重视他们的阅读和表达,结合语文最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去看,高考对学生的阅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考查的比重越来越大。

以北京卷为例,北京卷可以说是高考的一个风向标。今年和去年,他这个真题中,阅读的比例就大一些,而且后面的表达题,他跟全国卷形式就不太一样。到新高考改革,语文卷阅读的比重会很大,现在已经慢慢地呈现出这种情形了,比如几道那种小题的变化,阅读题设置的那些问题等等。像诗歌鉴赏,它不像以前那样考两个主观题,而是一个选择,一个主观题。它考查学生的整体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诗歌的一个整体的把握能力。

说到阅读,我自己要加大阅读量。咱们那次有关读书的沙龙给了我一些启示:读书除了读一些文学作品,还应该去读一些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还有就是,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我有一个疑惑,想在这次沙龙解决:新高考里面说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语文教学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之间有什么关系?

王培军:跟你这个老师是有关系,跟学科是没关系。作为老师,你就有责任去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康彩云:那在课堂教学中,要如何呢?

王培军:这个不在课堂教学上。

张石棋:它是单独开设的课程。

王培军:是另外单独的一个工作。

康彩云:它成了一个学科了,是吧?

王培军:也不能说是一个学科,是学校要为学生做的一项独立的工作。

康彩云:我以为把生涯规划又分到每个老师头上,让老师去承担生涯规划指导的责任,我就不知道怎么样去做了,这就是我的疑惑。

王培军:领导们会考虑的,你不必忧虑,哈哈。

康彩云:好的。我刚刚说到的是阅读,要加大阅读的比重,我觉得这是一个新的课题。首先教师自己也得去大量读书。考题本身的阅读量也增加。阅读量增加,时间不变,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就有要求了,这一定得练。看那个题,做起来,我感觉倒是不太难,但是那个量比较大。还有就是表达题,你像北京卷的话,考两个作文,一个小作文,一个大作文。小作文的话,就是谈一下对名著认识,去谈自己的理解,你看没有阅读的话,没有平时的表达,这样的题做起来肯定是不顺。如果你有这个阅读的习惯,表达的习惯的话,做这些题就容易很多了。起码你能表达出一些真实的内容。

我不知道假期里,咱到时候会不会在开学前,针对新高考做个培训之类的,如果不培训的话,这个还得自己去做些工作的。

王培军:这个你不用担心,哈哈。

张明亮:这个应该有,明年假期肯定有培训了。

王培军:接下来,王娟发言。

   王  娟:前段时间新高考大纲发布后,我仔细研读了一下,数学试题会有一些变化:一是出现新题型——多项选择题、逻辑填空题、数学填空题、计算题、证明题、应用题、数据处理题、例举题、开放题等。二是命题内容变化——不分文理科以后,与现行文科数学相比,增加空间向量,技术原理和随机变量等内容。三是命题方式变化——跨学科综合性试题,主要是在学科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和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点设计试题,突出考查学生进入高校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核心素养,注重学科知识内在的联系和多学科的融合;创新试题设计,主要是通过提供数据、图形、表格等多种形式的材料,设计条件或者开放、解题方法多样、答案不唯一的试题,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判断,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增加应用型试题,主要是紧密联系社会生产实践、生活实际与科学研究,使用真实数据、现实事件设计试题,使试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浓厚的生活气息。将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原理融合于试题之中,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虽然高考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我们要早作准备。我认为,要适应新高考改革,教师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1、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老师应该由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弘扬学生主体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这次教学技能大赛,我看到很多老师采用讨论的教学方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最近,高二数学进入了高中最难的阶段---解析几何。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我往往是在黑板上一道一道给学生演算,一节课下来自己累的够呛,但是因为学生不动,没有亲自去体验计算的过程,虽然可以做到启发式教学,但是由于没有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往往收效甚微。通过这次听课,我总结经验,我不演算了,而是让学生去黑板演算,我在走廊里观察学生演算过程,这样,既解决了学生懒的问题,又让学生亲自体验计算过程。通过这次考试,直接验证了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

2、教师应该由过去的照本宣科,以书本为中心教学,转变为强调重知重行的教学形式,达到“读书要思辨,教学要反思,探讨新思想,解决新问题”的育人目标。教师固守自己的学科,不关心窗外事早已不行了。我们要意识到具备单一专业学科知识的教学已经过时,具有多种学科知识,能够在课堂中打通学科壁垒,融会贯通的复合型教师更受学生欢迎。对于我来说,我就要多读书,多参加我们的沙龙,让自己迅速成长。

3、取消文理科思维是教师必修课。数学考试不分文理后,学生的思维模式在客观上或多或少有偏重理性思维和偏重感性思维差异,因此对数学教学来说,如何在教学中兼顾两类学生,以及如何平衡教学中的两种偏向是教师的必修课。

4、重新定位角色,当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导师。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学习职业规划方面的专业知识,以期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进行生涯规划。

  王培军:刚才你提到启发式教学。那你们脑子里清楚不清楚什么是启发式教学?你学中文,你给咱解释一下。

康彩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王培军:对!就解释这八个字。把这八个字解释清楚,启发式教学就明白了。这是什么意思?康彩云解释,从语文角度解释。启发式教学是非常古老的。这个说法来自孔子

康彩云:我的印象是说:学生他没有疑问,引导得让他问,是不是?就是学生有问题让他自己说,然后自己再去解决。一步一步引着。

王培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过程并且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产生冲突和矛盾

康彩云:嗯,就是让他有疑惑。

王培军:这个“愤”和“悱”是什么意思?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脑子到什么地方想不通了,堵住了,堵得你非常难受, 所有的东西都过不去了,就和交通堵塞了一样,急切地想过去但是过不去——这种心里状态就是所谓“愤”与“悱”。理解了这个,就容易理解什么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习,让他达到这个程度,让他堵着了让他憋着了,让他的思维交通堵塞了,让他产生了一定要过去的强烈的欲望,这个时候,教师帮助疏通或是给办法给工具让他自己疏通——这就是所谓的“启发式教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前面的引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的路径,而不是替他思考。启发式教学还有后果呢,后果是什么?后果是快乐。好些人不明白这个,“启发式教学”说了多少年,也没有几个人真正重视,我看主要是因为一些人不知道其实后面的东西至关重要——堵塞的交通又通畅了。通畅以后,心理学的解释是什么?是高度紧张之后的放松,是快乐。这样的学习所产生的心智方面的愉悦感,就会使学习继续发生。这一次学习经历的过程和体验就形成了下一次学习的动机,进入良性循环的过程。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启发式教学”的意义的阐释。

   下来该张石棋发言了。

张石棋:我觉得首先是认识什么是新高考,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作为一个老师来说是践行者,所以应该有一个充分和尽量充分的认识。如果认识不正确的话,在实际工作中不会有好的效果。我注意到的与之前最大的不同是:新高考改革以后,会给学生一个最大的选择空间。在选择的过程中,我想老师的选科导向会影响学生,这涉及到学生的职业规划。心理学会涉及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要有一个人格的测试。他适合于什么样的东西,职业对应的是专业,什么样的职业要以什么样的专业培养。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选择,而不是功利性的选科。现在为什么物理科目选的人少,就是他的导向是选择什么样的组合能得到高分,而不是选什么科目对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好处。而现在所有组合当中,政史地组合是最差的。他面向的职业范围和各个方面,是比较不好的组合。所以,我们对这个要有一定的认识。

第二个问题就是:走班。我想到的是,对于年轻老师来讲,在日后的教学中难免要承担班主任的工作,但是我还是很提倡教管分离。因为走班之后还要按照原有的班级体制管理的话可能是比较困难的。在新形势下,每个老师对自己的未来教师生涯的发展确实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定位。就是说:我要做一个管理型的老师还是学科教学型的老师。这个其实是特别重要的。然后是分层教学,对于每个科目的老师来说也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是面对学考型的老师还是面对选考型的老师。很明显,选考对你的要求是更高的。因为选考对考试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学考的要求是比较低的。我作为一个地理老师,要不要选考,还是我只进行选考教学等等,我觉得对这个要有一个特别清晰的认识和定位。如果我参加的是选考的教学过程,我自己就要对自己的专业提更高的要求。我觉得这个定位还是非常的重要。对自己的专业更要有深入的学习。我在前面读书计划中也提过,大学中的一些教材和论文需要去研读。像我们地理学科所包含的子学科是非常多的。我至少要对其中一个子集的学科要做到比较好的。我觉得这个还是比较重要的。

   第三个方面就是说:新高考还非常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个方面来说我们地理学科应该做的也非常的多。地理试题和之前最大的区别就是所有的题目都放在实际情境中。这种题目对于学生来讲他的困难不仅在于知识方面的理解,而且在于他对生活实际的陌生。我们平常教学中发现,好多生活情境拿出来之后学生没有见过他,他不能理解,而且地理上特别是高考中特别强调的是地理实践力,一定是面向于实践的。像地理实践力,条件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出去到野外。地理学习在野外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地理学中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因为好多东西只有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到。比如学地貌,我在生活中见过,课堂上图片的呈现效果完全不能和野外见识相比较。所以实践力是在学习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当然,除了这个方面还有地理实验的组织,这些能力对于高考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本上就是这些方面吧!

王培军:这个实践应该是中学范围内的一个实践,更多的还是教师帮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联通学习和实践,而主要的意思不是直接带领学生去实践。

张石棋:嗯,这个肯定是。

王培军:因为这个受条件的限制,是吧?还是强调沟通打通实践与课堂学习的环节。你可以用多媒体的手段,可以用电影电视,可以用嘴巴,也可以用别的图书,可以用刺激回忆或者刺激联想的手段,也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定点调查或观察,等等。直接实践这个机会比较少,因为这个事情对学校管理来说太难了。

张石棋:嗯,是的。

王培军:行,你们三个的发言先到这里。这期沙龙我们请到了张明亮老师,青年教师就你们三个,其他人由于阅卷或是蹲班没来,那他们就失去了一次聆听教诲的机会。请张老师发言。

张明亮:上一周接到王老师的通知,说这期青年教师沙龙的话题是关于新高考的,希望我参加,我说行。

   新高考离我们已经很近了,明年秋季入学的学生三年后的高考就是新高考了,所以这期沙龙把题目拟为“应对新高考”,这是挺好的。

我讲几个意思吧。第一,简单说一下什么是新高考。这个可以追溯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里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其中提到高校招生制度方面的改革,提到要多元化的录取,不分文理科,减少全国统考的科目,外语实行一年多考等等。中共中央这个文件出台以后,国务院就开始实施,这就有了浙沪两地2014年开始的试点。全国范围内基本上从明年开始大面积地铺开,大部分省市就进入了新高考。新高考在高校录取里面提到了“两依据”和“一参考”。所谓“两依据”,一个是指语数外的全国统一高考,再一个就是理化生政史地(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分“学考”和“选考”,都是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来落实的。所谓“一参考”,就是指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浙江和上海两地试行的情况来看,“一参考”基本上是不参考,录取还是靠“两依据”。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绝不仅仅是个学校行为,它是个社会行为,政府行为。上海在这一方面做的就非常好。社会上给学生做这个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很多的平台,学生搞这些活动的记录和录入呢不是学校搞,你在什么地方活动,什么地方就有这样一个平台,就自动地记录进来了,而且呢学校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不做评价,就是完全记录,实事求是的记录,在学校的活动学校记录,在社会上的活动社会上记录,然后形成这样的学生三年高中学习生活的完整的记录,然后提供给大学。你大学录取时想看就看,不想看就拉倒。我们国家的国情就是人多。各大学每年录取很多。稍大规模的学校录取人数更多,录取的时间又都很有限,就那么几天,所以很少有大学会去看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我们这种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省份,下一步综合素质评价估计不会搞得太怎么好,好多东西学生没有实践的地方,最多就是出去搞个学雷锋活动之类的,人家上海吧就比较丰富全面,而且,要考虑信息的可信度,你究竟做了没有,这个做了那个没有做,你录取时怎么参考,都不好认定不好取舍,所以……。但是“两依据”是个硬的。3+3的模式,63或者是73,按照等级赋分,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指导,学生要实行走班制等等——说到这里,把走班制和生涯规划指导简单说一下。这是新高考里面最大的亮点。我从前年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下一步我们究竟是否实行走班制,怎么操作?从对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应该是实行走班制的。这个也不难,我也设计出了方案,不是很复杂,不像浙沪两地专家和校长们说的那么玄乎。只要你这个学校能有三分之一的富余的教室,就可以完成。但是从学校发展的角度看,究竟是完全按照学生的意愿走班呢,还是提供几种套餐让学生选择呢,我一时还拿不准。就包括浙江上海两地特别是浙江,他跟上海还不一样,上海他是一个城市,所以他这个教育发展的均衡性要好得多,浙江尽管也是一个比较发达的省份,但它域内也是有落后的地方的,不像上海那么均衡,所以浙江的走班呢,多数学校是套餐。介绍经验的时候他们会说是走班,实际操作的时候多数是提供几种套餐,甚至有的学校干脆就是原来的文理分科,稍好一点的五六种套餐,再好一点的十来八种。提供套餐的好处在哪里呢?在固定的班级,到了高二高三还是固定的班级。实际上,浙沪两地的经验表明,完全实行走班以后,中学生的班级观念就淡化了,可是在中学,很多事情是要通过班级来实现的,包括立德树人,包括你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离开了班级就很难搞,而且,完全的走班只有对生源质量特别好、师资力量特别整齐的省内顶尖的学校可能相对要好一些,但是对大部分的学校来讲,完全走班以后会形成管理上的漏洞,所以,要想出成绩是要想很多办法的,所以我还在这两种之间犹豫,究竟我们是完全尊重学生走班——这个完全可以做到,根据我们测算,有50%多余的教室就行,我们有;我们的教师整体也是不错的,也可以做到;但是这样一来的话,管理肯定会松懈,出成绩可能就会受些影响。如果提供几种套餐的话,可能效果好一点,因为你可以事先对学生进行预判,让他们先选一下,然后我们看到某组合人数相对比较多的几种,比如能凑够一个班的,就保留下来,然后凑不够的你重选,这样就再次形成固定的班级,可能对出成绩是有利的。这是关于走班的问题。

关于生涯规划的问题。其实过去我们也在搞生涯规划,文理分科的时候也在搞啊,虽然不够严格意义上的对学生的生涯规划,其实也就是一个对学生应试的指导,学生你是选择文科还是选择理科。我在每年高一第二学期的家长会上都要讲这个文理分科,其实就是个简单的生涯规划,我们讲,首先是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其次如果孩子没有明显的兴趣爱好的话,那就肯定是什么科目孩子容易考就选什么科目。这样的工作,我们的班主任们也在搞,年年如此。现在呢,不分文理科了,学生可以有二十种组合,这六科或七科里选哪三科呢,比过去就很复杂了,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也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要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能给学生一定的指导——但是仅仅是指导,不能包办。这个指导,也是很难做的,就是说从道理上讲,我们不仅是要对学生进行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在什么地方,我们还要对各个大学的各个专业录取学生对这些科目有什么要求,也得了解,才能指导学生。但是根据今年浙沪两地经验看,90%的学校不设定专业要求。这恐怕是大学也在跟国家搞摩擦。从国家来讲肯定是希望你大学——三年早知道,把你这个学校各个专业对考试科目的要求都要明确,你不能不提,但是大学不敢提。除了顶尖的大学,一般的大学他就不敢提,他怕一提出来就影响他的生源,他会说你选什么科目都可以报我的学校,选什么科目都可以报我学校的任何一个专业。所以根据今年统计的结果,除了少数一些顶尖的学校对他们的部分专业主要是部分理工科专业提了考试科目要求之外,一般的大学都没有提要求。国务院就批评各大学。问题是实际上大家都面临个招生的压力:我设定的限制条件太多的话,那我的生源范围就小了嘛。各种情况将会不断出现,所以要加强研究加强学习。

关于青年教师面对新高考,我们应该做什么?在新高考的大背景下我们的青年教师是可以大展宏图,大有作为的。越是改革,青年教师的优势就越大。老教师经验比较丰富,但是惯性也大,改革起来过自己这一关就很难。年轻教师这一方面就好一些,惯性小嘛。即使是对学生的指导,我认为年轻教师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你们的知识面要比老教师要宽,你们跟学生的年龄差距小,几乎没有代沟,学生更愿意亲近你们,所以有很多优势。

给大家提几点建议。一是要认真学习新高考的方案,特别是我们下一步山西省的改革方案。一个省一个样子,但总体来讲呢大同小异。比如说三科的选考时间,可能大部分的省份都倾向于定在高三第二个学期的四月份,然后语数外统一高考呢定在六月份。有的在高二末就考了,高三就只剩下语数外了。你说成天起来就是个语数外的话,学生负担更重了。科目越多,学生负担越小,科目越少学生负担越重。为了避免这个情况,就把选考定在高三第二学期的四月份。模式基本上就是这样。尽管如此,年轻教师要认真学习,目前我们可以把浙沪两地的有关资料找来学习,深刻领会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教育改革的精神。二是要狠抓自身的业务能力的提升。不管怎样改革,你的业务能力是第一位的。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学校的中老年教师在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里,已经做到一个很不错的水平了,但是我们发现这个路越走越窄,在这条路上想出成绩也越来越难,即使是单纯地为培养学生的高考分数,我们也需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我们2017年的高考为什么比以往都要好?我们也在总结。三年前,社会、家长对这一届教师的质疑声很大。三年当中我收到对班级管理、对教师教学的意见最多的就是这一届教师,但是这一届教师今年高考却交了最好的账。所以我们一直在思考,尽管我们也没有对这一届的教学进行彻底的课堂教学改革,也没有完全照搬太原尖草坪的经验,也没有完全搞那种围坐式的课堂,但是高一时为应对上面对省示范高中的复评,在这一方面确实是做了一些工作。后来我也跟部分老师探讨这个问题,虽然我们不像其他地方搞得那么轰轰烈烈,但是总体来讲,跟过去的传统教学还是有很大的变化,至少这一届,我们的老师可能让学生动得要多一些,老师讲得可能要少一些,这可能是这一届考得好的主要原因之一吧。你看现在的高三,几乎没有什么家长跟我讲老师有什么问题,管理有什么问题,但是根据目前看,几次考试没有出现高分,所以我一直在反思这个课堂教学改革,确实是需要改。这也是你们年轻人的优势,当然我们也不是要这个模式那个模式的,至少应该做到少讲多练。我们一些老教师啊这方面毛病就多,讲得多,有时候讲的还不全是有用的,闲话也很多,年轻教师没有这毛病。从培养学生这个角度来讲呢,那就是多一些自主学习,多一些合作学习,特别是自主学习,包括前面讨论到的启发式教学,我在想,启发式教学首先要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没有自主性,也就没有启发了。这一次我们在省里培训,好多专家也讲这个问题,自主是第一位的,合作是第二位的,没有自主,合作全是假的。学生若没有自主的学习,然后围成一圈,六七个人在那儿合作讨论,那有啥意思?其实大部分的人都是跟屁虫,可能这个组里面就有那么一个特别好的学生在那儿讲,其他人都是在听。过去是老师讲,学生听;现在变成了学生讲,学生听。那要是这么个意思的话,还不如老师讲呢,再不好的老师也比你那个学生讲得好吧,所以说那种合作全是假的,包括探究,所以我们第一步先把这个自主学习抓住。我们这次课堂教学技能比赛完了以后要搞一个总结活动,希望青年教师在这一方面多思考一些。

第三个建议,现在吵得最凶的就是核心素养的问题。年轻教师也应该关注一下我们所教的这个学科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哪些方面的要求。从大的方面来讲,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三大方面、六个要素、十八个要点,那么不同的学科又有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希望我们的年轻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方面如何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发展这一方面做一些探讨和研究,这也是跟中央的精神吻合的,也是我们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

王培军:刚才张老师说的内容非常丰富,好多方面对我很有启发。一,即使实行某种程度的走班制教学,行政班级就可以取消吗?这是个老问题,一直在想,想来想去,觉得行政班级不可以取消。因为如果取消了,学生跟老师之间的关系会变得非常疏离。

张明亮:我们计划,即使完全走班,语数外三科还是要在行政班来上。要不然,学生连归宿感都没有了。

王培军:这个损失太大了,或者说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营养都流失了。再一个,是生涯规划指导,这是需要专门学习的,不管是谁,老的也好年轻的也好,都需要学,都负有给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责任。第三个呢,接着刚才张老师讲的这个课堂教学改革,实际教学当中存在两种情况,简单归类一下,一种是主要靠老师讲,一种是主要靠学生学。前一种不太相信学生——我讲的是对的,完整的,清晰的,我讲完了你就应该明白了;后一种呢相信学生——我也会讲,我也会讲的清楚明白,但是我注意力最大的部分放到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这个方面来,会想尽一切办法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两种教学方式,我当然反对前一种,但道理我没有想明白。我发现,老师一个劲儿讲,讲得还可能挺好,完了以后学生很高兴,很快乐,但是学到了什么没有?红红火火热热闹闹高高兴兴快快乐乐的,没学到东西。但是你调动学生主动性,让他们自己做,哪怕就认识了一个字,也确确实实是认得了。两种教学为什么会出现大面积的成绩差距?刚才张老师发言的时候我就突然想到,如果想主要靠老师的讲来提高成绩的话,基本上是做不到的。为什么呢?我突然意识到教师的讲解啊,可能先天地有一个特性,那就是“淘汰性”。大家看是不是这样一个道理,就是在我讲课的时候学生就已经被淘汰了一部分了。教师作为具体的人,会有各种各样的特点,教师的讲课,会有各种各样的特点,听讲的学生作为具体的人,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特点,他们课堂上的听讲,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特点,这样,教师方面的特点和学生方面的特点,就会有互相不能适应甚至互相排斥的部分,而一般来说,无论是师生交往的过程还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强势的主导的一方总是教师,这样,学生就可能被淘汰。谁不能适应老师,谁与老师互相排斥,谁就先被淘汰,而且,不论老师是否有意,也不论学生能否意识到,这种淘汰常常会发生。所以,单靠老师的讲而能教出来的学生是很少的,这就能明白,那种不相信学生,不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有多大的问题了。而这样的问题,在那些不太擅长讲课的教师的课堂上,不明显;倒是在那些讲课挺好的老师课堂上,往往很明显。这是我刚才突然想到的,我觉得可以用点功夫去论证一番。

张明亮:我们以前的学校有一个笑话:老师讲得个清清楚楚,学生学得个糊糊涂涂;老师讲得个糊糊涂涂,学生学得个清清楚楚。有些老师比较糊涂,讲不清楚,正因为他讲不清楚,学生就不依靠他,自己学,主动性“被迫”也有了,自主学习能力也有了;有些老师讲得特别好,学生也非常想听,就跟听相声一样,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学生是快乐的,但是最后收效不是那么大。这个虽然有点极端,但道理确实是这样的。

  王培军:这跟家庭教养方面的某些情况同理——非常勤快的父母培养的小孩往往懒惰,非常懒惰的父母培养的小孩往往勤快。

张明亮:所以教学上不管用什么模式,反正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要让学生主动起来,多让学生思考,多让学生行动。

王培军:这是原则,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技术。我一直在讲,教师的主要技术表现在哪里?就表现在怎么样让学生愿意主动学习了。

张明亮:假如你这个课是个入门课,高一,新开的课,讲个序言或绪论的,你老师可以跟做讲座一样,可以满堂灌,等于说是激发学生学你这科的兴趣呢,但是真正跟上你这三年学习,你得逐渐少讲,越往后讲得越少,这才对,而绝不能总是讲个没完没了。

王培军:这就是俗语所谓“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以老师为主,靠讲解,是“引进门”的时候。已经引进门了,你还是以讲解为主,这就不行了,等于剥夺了学生个人“修行”的机会。

张明亮:往“门”里引的时候,肯定是老师的作用大一些——以前我也曾纠结过,现在明确了:我认为老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不要认为只有学生是主人,而老师好像是配角。至于谁更主要一些呢,是要分阶段,看具体情况的。像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就主张老师的讲的成分多一些,但越往后越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要慢慢放手。还有吧,你比如这节课的内容特别难,那可能靠老师讲的成分就要大一些,这个完全靠学生自主学习怕不行。

王培军:那就又是一个“师傅引进门”的过程嘛,经常会有“引进门”的需要。

张明亮:现在见到的一些“课改”当中只是单纯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对老师的作用有所忽视,那些轰轰烈烈搞“课改”的地方往往是这样的。课堂上很热闹,学生在那里讲,在那里交流,这样的效果从学科上来说是有很多问题的,这个时候老师得站出来了,你不能说反正已经交给学生了,自己像没事人一样,这样你对学科是不负责任的,你得有学科的严谨性才对。老师的作用任何时候都不能低估和削弱。

王培军:课堂上让学生讲,对于负责任的老师来说,是负担很重的;对不负责任的老师呢,那就是你们讲吧,没我的事了。说到讲多讲少的事呢,我在培训会议上多次说,初入职的老师,要先以自己的讲为主,你先学会讲,第一是讲对,第二是讲明白,第三是讲得有效率。你先把自己讲的这个本事练到位了,然后就应该学着少讲了,你也就可以少讲了。

      好了,那我们今天就到这儿吧。



关闭窗口